文章主题:名胜古迹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4-18 11:15:11
北京的“龙门”和“进士题名碑”,与古时选拔、考核官吏的科考制有着密切关系。
早在汉唐时期,就有选拔、考核官吏的制度,而且还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如“科举”, “诏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比科第郎、从官。”对此,唐训诂学家颜师古亦作了比较透彻解释:“始今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允(现)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明清科举实行的“殿试”科考制度,是每三年一次在京都举行科考,时间是在春季阴历三月。地方各省的举人,皆可进京应考。
如今“天安门”南面,“正阳门”(即俗称的“前门”)之北,原有一座三阙的“大清门”,其东西两侧,均有“千步廊”,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
明清时,地方各省的举人,进京应考,必须首先集中在“大清门”内东侧的“千步廊”,待朝廷礼部的会试中考中贡士之后,再由贡士经殿试考中者,才能被皇帝赐为“进士”。
“进士”分为三等,即经殿试名列第一者,称之为一等状元,名列第二者,叫榜眼,名列第三者,叫探花。凡是经殿试考取为状元、上了金榜的,经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将“金榜”送出“长安左门”,公布于众。所以百姓把在“长安左门”公布考取为状元的,给尊称之为“登龙门”。
不论是谁,经殿试考取中状元者,“一登上龙门,身价百倍”,高官厚禄,接踵而来,所以老百姓将“长安左门”给尊称为“龙门”。
那么明清两代,经殿试考取为“进士”的,究竟有多少人呢?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一孔庙大成门及先师门两侧的“进士题名碑”上有记载:
明清两代先后举行进士考试二百零一科,取中进士共五万一千六百二十四人。这么多进土,在题名碑上均有铭刻,但“明永乐十年(112(年)以前的题名碑在南京国学”,在北京孔庙保存下来的“进士题名碑”,是“永乐十六年两申科起至崇被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止共七十七块(中缺万历八年、崇祯十年两碑),以及清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起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止共一百一十八块。”这些进上题名碑”,对研究古代科举制度来说,是重要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