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题:历史人物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5 14:32:01
有当皇帝的命,还要有当皇帝的才,这是相辅相成的。机会有了,而你把握不住,机会不会留下来,机会也不再来。文帝还是抓革命、促生产。先解决了周勃、陈平等一批拥立功臣,然后大力发展农业,夯实国家稳定的基础。
“道民之路,在于务农”,这是文帝经常挂在嘴上的。他甚至亲自耕种田地,以给宗庙“粢盛”。他推行“贵五谷、贱金玉”的主张,还实行以粮食换取爵位和赎罪的政策。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农业和农民问题,从来都是中国的首要问题。文帝这一手,抓到点子上了。
一般来说,有才华的人,一定有主见,文帝就是这样。古代的皇帝,其实与县官也差不多,主要还是解决各类纠纷。只不过皇帝解决标准问题,县官依标准来办事罢了。
在取消“连坐”、“收孥”等律令方面,文帝讲出了一套令人信服的理论。他认为,“法律是用来制止犯罪、保护好人的。犯法者已被惩罚,如果再涉及他没有犯罪的亲人,这就失去了法律的根本作用。”
他还认为,“只有法律公正,人民才会诚实;只有判罪恰当,人民才能服从。如果不用公正的法律来引导人民走正道,又不用公正的法律去惩罚犯罪,仅仅诉诸残暴的行为,这是不可取的。”
经过几上几下的研究讨论,这些律令都被取消了。在取消“肉刑”的问题上,文帝听从了一位被治罪的太仓令淳于意女儿的意见。这个家伙是管粮库的,有五个女儿。他因犯事入了狱,判了肉刑,不停地抱怨,“可惜我生的全是女儿,碰到急事也没有用。”
他五个女儿中一个叫缇萦的,陪着父亲去长安,上书给文帝,痛陈了“肉刑”的弊端,并愿意卖身为奴,替父亲赎罪。文帝大为感动,取消了该律令。这个女儿,与恐怕能顶上一百个儿子。
我们知道,有主见的人,从来都不愿意听别人的意见,但文帝不同。据传,古代尧帝时,在热闹的地方,竖一根旗杆。谁有治国的好办法,谁都能站在那里讲一讲。有点类似伦敦的海德公园。这称作“进善旌”,是讲好话的地方。如果是说坏话,即提批评意见,可以写在桥梁两侧的档板上,这叫“诽谤木”。这两样东西,都是传说。
但传到秦始皇那里,就不高兴了,在《秦律》中定了一条“诽谤妖言罪”。就是让天下的嘴,都集中到皇帝一个人的脸上。“汉因秦律”,这一条也保留下来。但刘恒却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在法律中定下“诽谤妖言罪”,让大家都不敢讲话,这样一来,当皇帝的就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
文帝甚至还可以允许谩骂皇帝。他说,“这种诅咒或谩骂,只是体现了‘小民’的无知,无知者无过,不一定要治罪。”当时的皇帝,能有这样的觉悟,不仅是不简单,而且到了今天,仍是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