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是首都四大名校之一。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七五”、“八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又被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 “十五”期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北京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北京师范大学确立了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系统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坚持中国特色、弘扬京师风范”三位一体的战略选择。当前,学校正通过实施质量立校工程、人才强校工程、学科提升工程、国际化建设工程、制度创新工程、条件保障工程、党建创新工程等重大工程,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12月,是国家教育部、北京市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致力于文化发展特别是北京文化发展的研究机构。名誉院长为许嘉璐先生,启功先生曾任顾问委员会主任。2004年研究院成立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并成为北京市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十多年来,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及研究基地整合北京文化资源和科研力量,聚焦文化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承担180多项国家、省部级规划项目和中央办公厅、中宣部、教育部、北京市及各区县委托项目,为政府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出版40多部研究论著,曾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连续发布年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成为高校服务政府管理决策的重要品牌;策划、组织“创意北京”“北京文化国际交流论坛”等50多场国内外重要文化活动;为北京及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文化发展规划服务。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已经成为我国文化研究领域的重镇。目前,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放眼世界和中国文化发展大格局,突出“文化以价值为核心”、“文化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现实问题对策、历史文化梳理和品牌活动开展,通过全方位的规划设计、政策制定、干部培训、咨询服务,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高端智库。
多年来,我院一直致力于以智力服务社会的理念,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开展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综合素质培训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二、课程菜单
本院提供菜单课程。亦可根据学员实际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供地方选择。主要课程如下:
时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结合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介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体系和新内容,探索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干部、教育群众的路径与方法。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力的提升: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人的发展而言,哲学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它以提升人的素质、使人变得富有理性,坚定人的理想信念,促进人的复杂思维。本课程将分析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介绍哲学的基本作用,特别是在提升领导力方面的作用。
意识形态与当代社会思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各种政治力量及其代表人物纷纷提出新的理论,以求解决各自面临的社会问题,并进而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领域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这些思潮也在当代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形成了其中国形态。对于这些思潮,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明辩是非。通过分析,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动。
社会变迁与生存哲学的当代形态:当代社会变迁不仅影响着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更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态,也对人的生存意义与和生存价值提出了挑战。重新审视人的本质,超越生存悖论、澄明生命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伦理变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于市场原则引发的伦理困境使当代伦理学面临冲突的可能。了解当代伦理学由常识到交往伦理学,由交往伦理学到哲学伦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而分析有德性的生活在当代的可能与基本路径。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过程和发挥作用的机制,面向现实重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科学技术的当代流变与科技哲学: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基本规律,分析科学精神的真正内涵,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作用,总结科学技术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代意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哲学:本课程从苏格拉底悲剧的分析切入,对当代政治社会中的基本政治理念,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正义、宪政、和谐等进行深入的剖析,分析中国政治变革的轨迹与未来走向,了解当代政治哲学的嬗变与内在规律。
管理学的创新与管理哲学:当代管理哲学开始超越物的层面而进入形而上层面的分析,人学的前提与假设成为当代管理哲学的主要内容。基于对人性与人的本质的不同认识,为不同的管理理论提供了基础,也为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开出了不同的理路。
《孙子兵法》与当代管理:《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在中外管理界被广泛应用,成了管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国学与中国传统智慧:以思想流派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从先秦诸之百家思想分为儒、道、法、阴阳、墨、名、纵横家等始,结合佛教传入中国后成渐成思想主流,看最终儒释道三家汇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系统介绍主要流派的发展渊源、主要观点、典型人物代表与著作,从而在宏观上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比各流派的不同政治态度、价值观与人生观等,力图把握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所蕴函的丰富智慧。
《易经》与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深刻。要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无法绕开对易经与易学的了解。结合象、数、理、占为易学文化的组成部分,系统讲解《易经》基本知识构成,分析《易传》的体例与思想,了解《易经》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史记》与中国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纪传体通史,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先生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认为《史记》“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开创了我国正史的基本传统。
王阳明与心学:王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明代的智慧成果。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本讲座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人生新的境界。
中国历史与兴衰治乱的基本规律:以史学角度透析中国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发展的历程与演变,介绍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远古时期的发生,历经夏商周三代、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走向封建社会高潮,到元宋明清结束封建帝制的历史全过程,总结兴衰治乱的历史规律。
民俗与中国的民间文化: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心理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嬗变和演进。在中国民俗的母体和核心一以贯之的情况下,其传统架构中的内容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21世纪的我们,应当以发展变化的眼光,采取理性分析的态度,辩证地对待历久弥新的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现象。
中国文学演进与人文素养:沿着文学之河的流向介绍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流变,讲解中国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的发展脉络,分析不同时代呈现出来的不同流派与艺术风貌,探索文学欣赏的基本方法和人文素养形成的路径,用艺术滋养人的心灵。
四大名著与中国明清社会:以《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是当时文学成就中最为突出的领域,不管从数量、体裁、表现手法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明代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市民势力不断增长,适应市民文化娱乐需要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特别昌盛,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长篇章回小说形成了全新的文学载体。本讲座将由小说入手分析中国明清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揭示社会嬗变的内在秘密。
世界历史与当代全球治理:从全球史的视野,重新审视整个人类社会前进的轨迹和文明提升的过程,总结成败得失,提示历史规律。鉴往知来,结合当下全球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的实际,试图对人类的未来走向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希腊史与民主传统:““光荣属于希腊””。希腊这座地中海上的明珠,曾在世界文明皇冠上熠熠生辉。其在哲学、宗教、诗歌、戏剧、建筑等方面都达到了人类历史的新高度。尤其是民主制度的发明,更是文明轴心时代的重大突破。希腊文明的与民主制度的湮灭与再生,更是影响深远。讲述民主制度的形成及内在矛盾,了解民主的价值与限制。
罗马帝国兴衰与历史规律:罗马经历了王制、共和与帝国三大历史时期,全盛时期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国家之一,一度成为地跨欧、亚、非 三洲的大帝国。随着帝国衰落,西罗马于476年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和欧洲古代历史的终结。罗马的盛衰一直成为历史学家们力图解开的千古之谜。
宗教与社会和谐:从宗教学的角度,分析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对比分析宗教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科学分析宗教的作用。推动形成土生土长的道教与外来的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五大宗教和谐并存的局面,积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外法治思想比较与以法治国:从中国的法家思想到古罗马的法治传统,从古代法制到现代的“以法治国”,本讲座将全面分析以法治国观念形成的历史进程,对主要思想家的法治思想进行梳理与比较,从而为中国当代的法治建设提代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三、师资介绍
本院作为国家和北京市的重要智库和重要研究平台,荟集了一大批学界精英和教学名师,既有高深的学养,又有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
沈湘平: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曙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阎崇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百家讲坛主讲人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校办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
雷 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 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冯俏彬: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小凌:首都博物馆馆长、博士生导师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程美东: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贾旭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秦 宣: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郑万耕: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章伟文: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晏 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伦理学所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成兵: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孝廷: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玉军: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
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万建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 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刘成纪: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美学研究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兆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博士生导师
李 睿: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
王 军: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
程光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
石 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常书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杨 志: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四、教学组织
1、教学以讲授为主,以学员的讨论为辅,并辅之于游学与实地考察。
2、系统讲授与案例解析结合,力求理论上系统完整,方法上清晰实用。
3、教学要求学理分析与实践观察相结合,力求深入浅出,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4、培训班严格管理,强调自律与纪律。我院指派班主任管理教学活动,并组建班委会负责日常班务。
5、课程期限两年,每月开一门课程,周末上课,每个班开设二十门课程。
五、报名办法
1、详细填写《北京师范大学思想与文化高级
研修班
报名申请表》,并提交本人最高学历或学位证书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各1份、近期免冠蓝底照片一寸2张、两寸2张到招生办。
2、报名材料审查。
3、办理入学手续。
六、收费标准
每位学员学费68000元,报名费500元。一并交到北京师范大学账户。
户名:北京师范大学
开户行:中国银行北京文慧园支行
账号:340256015272
注明: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研修费XX(姓名)
七、颁发证书
学员修满规定课程,按要求提交研修结业论文,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颁发相关高级
研修班
结业证书。
八、联系方式
重庆教学站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金汤街79号渝中区委党校
招生电话:023-62613882 15696156688 招生老师:刘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前主楼6层A618室
结束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