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其实并不少见。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每1000个小儿中就有2~4个脑瘫患儿。 导致小儿脑瘫的原因比较多,但主要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①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了风疹、梅毒,或发生了巨细胞感染、严重的贫血、妊娠中毒,以及经常在有放射线的环境中工作;②出生时婴儿曾发生严重的窒息、重度黄疸以及产伤引起了婴儿的颅内出血;③出生后,婴儿患有各种中枢系统疾病或经常出现持续性的惊厥。上述三种原因,都可造成小儿的大脑损伤或大脑发育缺陷,从而导致小儿脑瘫的发生。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脑瘫患儿的脑神经细胞损伤是不可逆转的,但近几年来,人们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瘫的过程中发现,只要能对该病早发现、早治疗,大多数的脑瘫患儿都可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这是因为,当人的胚胎发育至18周时,胎儿的脑细胞就已经接近了成人的水平,当婴儿长到4个月大时其神经细胞开始髓鞘化,到了4岁时,其大脑的发育基本完成。如果对脑瘫患儿能够在其大脑细胞分化和完善的时期内进行治疗,即在其脑细胞的分化未完成之前进行治疗,那么其脑功能的康复就要容易得多。因此,家长在宝宝出生后,都应注意观察宝宝的成长情况,一旦发现了异常情况,就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以便尽早查明原因和对症治疗。
那么,怎样才能较早地发现小儿患有脑瘫呢?在脑瘫的早期,患儿一般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朋显异常:①出生3个月以内的婴儿常常出现惊厥或异常的啼哭,并伴有吞咽困难;②婴儿在3个月大时仍无站立的表现,也不会抬头;③婴儿出生4个月以后,双手仍呈握拳状,无法自主张开,或者能张开但看到眼前有活动的物体时却不会用手去抓;④婴儿的四肢活动不灵活,肌肉松软,穿衣服时其上肢难入袖口,换尿布或清洗臀部时,婴儿的下肢不易外展;⑤婴儿双脚着地时,下肢呈伸展交叉状,或者仅足尖着地,犹如芭蕾舞演员。婴儿一旦出现了上述5种症状中的任何一种,家长就应想到婴儿有患脑瘫的可能,并应尽快送孩子到正规的医院去检查。如果此时宝宝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那么,孩子到6个月大时,其脑瘫症状就会清楚地显露出来。比如,一部分患儿会出现患侧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肌腱挛缩,下肢呈剪刀样交叉;还有些患儿会出现手足徐动或呈舞蹈样动作,步态不稳,严重者还伴有癫痫、视力障碍和听力丧失。如果发展到了这样的阶段,治疗起来就会十分困难,愈后也大多不理想。
对于小儿脑瘫除了早发现以外,尽早地进行有效的治疗也是非常关键的。对小儿脑瘫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穴位治疗和康复训练。①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成药主要有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等。这些药物具有补气养血、通络活血、滋养肝肾和开窍醒脑的功效,对治疗小儿脑瘫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中药起效较慢,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②穴位治疗:进行穴位治疗时,可根据小儿病情的轻重选择头部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或采用电针疗法、经络导平疗法(是指通过经络导平仪对相应的经络进行低频脉冲定点治疗的方法)、耳穴疗法、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法,或通过在患儿的风池、肾俞、委中、足三里等穴位注射脑活素、醒脑静、乙酰谷酰胺或当归注射液等进行治疗。③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患儿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等进行治疗。对年龄小的患儿可进行爬行训练,包括被动、半主动、主动以及翻越障碍的爬行训练;对较大的婴儿则可进行翻身、坐、立以及爬高的训练。这种训练有利于启动脑瘫患儿的大脑代偿功能。语言训练包括对患儿的听力、发音、语言和咀嚼吞咽能力的协同矫正。这种训练可从纠正患儿的呼吸、发音等基本动作开始,再从单音训练逐渐过渡到短句训练,以此来逐步提高患儿的语言沟通能力。
除了上面提到的综合治疗,患儿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良好的家庭护理也是脑瘫患儿康复的保障。对于脑瘫患儿的整个治疗,家长都必须持之以恒地予以配合。因为,此类患儿的康复训练不但需要家长在经济上和精神上予以支持,而且患儿的一大部分训练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完成,比如语言和运动训练。此外,适当的饮食调理对患儿的康复也很重要。患儿的日常饮食要少糖、低脂、低色素,而且要以富含蛋白质、亚油酸及维生素的清淡食物为主,如鸡蛋、豆制品、核桃、芝麻、鱼及新鲜蔬菜等,同时患儿要忌食油炸和辛辣的食品。另外,家长还可选用一些食疗方法对脑瘫患儿进行治疗,比如木耳海参香菇羹(取5克黑木耳、5克香菇和3根海参,泡发洗净后一同煮成羹,加入少量调味品后给患儿服用)和苡仁核桃粥(分别取30克苡仁、50克粳米,与适量的水一同放入锅内煮沸后,加入30克的碎核桃肉,再用小火熬成粥,然后分数次给患儿服用)等,若能经常给患儿食用,均有一定疗效。
总之,对脑瘫患儿只要坚持早发现、早治疗,患儿家长能够耐心地予以配合,就有可能取得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