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爽朗,枯叶蝶仍在山区持续活动,有些甚至能度过冬季。当它停栖时,形态以“类似”、“延续”的视觉作用融入周遭环境,自然成为拟态(mimicry)的典型范例,模样更是耐人寻味。
枯叶蝶凭借着天生秉赋,演化成强健的物种,因此繁衍、广布东南亚洲的温暖地带。分析它们生存适应的策略,包含了两个相对的能力:其一是普遍认知的拟态,类似一片枯叶的轮廓使其隐没在阔叶森林中,避去天敌的侵扰。其二是其特殊的生态习性,纵使静止状态不易被发现,然而,当它起飞展翅,倏忽闪现背面橙蓝对比的鲜艳色彩。枯叶蝶背、腹面纹样的切换,一瞬间操控自我保护,也或转成恫吓。
仔细比对枯叶蝶腹面的纹样,似乎找不到同样的复制,个别差异看似无限。决定外貌的基因,与物质条件相互作用达到一定的平衡,于是族群特质逐渐定型。然而,物种面对环境持续变动的情况,需要仰赖多样的个别差异去对应,否则将面临孤立的绝境。拟态或为意外产生,在生存的威胁下逐步趋进,这并非突变一蹴可及,而是尝试错误与机遇偶合的漫长旅程。身为拟仿者的冒险取决,枯叶蝶终究获得优势。
课堂中,就这么飞来了一只枯叶蝶,刚好让我们仔细欣赏。决定带着孩子们手做一只枯叶蝶,藉由剪纸、绘制理解它的造型。
以Anita与Jason的作品来说明此“生态文艺”课程,制作的重点首先以对比色相表达出背面展翅效果。接者处理腹面,也是整体最精微的部分,勾勒前翅向外侧的平行线条,这是蝶翅上略凸显的翅脉;内侧略显波浪状的线条,其实为鳞粉另行排列纹路。后翅的图像同样,结构却刚好相反。前后翅尖端纵向连贯的黑线两侧,数对线条夹角宛如叶脉,细致地拟仿一片枯叶。更妙的是,前翅还有两个膜质的椭圆透孔,像极了叶子的蚀洞。Anita选择黄色粉彩纸,淡施铅笔线条,搭配波浪状的色块交接,简明扼要地呈现。Jason用粗面纸以粉蜡笔触,彩度浓烈,效果醒目。最后安装稻草秆,随即伫足起来。枯叶蝶前脚退化,只见中、后两对足。
带着孩子理解、再现一只枯叶蝶的形貌,体会自然形式里的元素,都与生存的意志紧密相扣。仔细观察孩子们在这个单元里的作品,总会看见每个孩子各自对色彩的感知,也不乏令人意外的诠释出现。